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心和基金会

透明才有公信力

 
 
 
 
 

日志

 
 
关于我

【心和公益基金会】 简称心和基金会,于2008年9月经民政部批准设立的全国性非公募基金会。我们的使命是帮助青少年和儿童享有优质的阅读和学习机会,促进中国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

关于儿童阅读的疑惑的讨论[选自心平伙伴邮件]  

2011-08-25 11:31:19|  分类: 漏网之语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心平按] 对于儿童阅读和儿童阅读推广,什么是本什么是末?什么当做什么不当做?以下心平伙伴的邮件往来或许会有启发。

      上星期参加了扬州“亲近母语”的培训,几位老师的故事讲得很精彩。但我有几个疑惑:
 
      1.几位老师开场之前都会询问孩子对手中的书读过几遍。孩子大多数都读过两遍以上,更有几个孩子是读过五遍以上的。培训中也反复强调反复阅读,更有给幼儿讲故事要把同一个故事讲三周的观点。 
      2.给孩子上阅读课时,会针对本书提一些问题。
 
      对于这些我有些疑惑,我个人觉得,阅读本身更重要的是要获得阅读的乐趣,从而培养阅读习惯。每个人的阅读习惯是不同的,有人喜欢博览群书,而有人喜欢一本书反复琢磨。这些都是自己的喜好,不应该间接的给孩子灌输读的遍数越多越好的观念。 
      另外,如果看完一本书总要回答家长老师的问题,会不会给孩子制造读书的压力,并且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的,尤其是成人和孩子之间,这样会不会把成人的一些价值观强加给孩子。比如《铁路边的孩子》这本书,成人可能看到的是从富裕走向贫穷的家庭,面对苦难时候的坚强和意志。但是富有或者贫苦对孩子的生活影响可能不太大,他们也许会看到孩子在铁路边的各种快乐生活。所以很多事情是不是应该留给孩子自己思考。而不应该让他们随着成人的思维去思考。
 
      这几个只是我个人的想法,我也不知道自己的认识对不对,所以希望在组里和各位老师讨论一下,希望各位老师多给些意见。
 
      纯山教育基金会   
      邢倩
      2011.8.19

 

我也觉得有一些困惑,关于推动阅读的目的
培养阅读兴趣?阅读课很花哨,唱呀,画呀,演呀,做手工呀,看起来很热闹,是不是喧宾夺主?忽略了文字本身的美和故事本身的趣味与智慧
学会阅读?针对不同的文体,文学、科普、科幻等,如何有效准确地获取信息和掌握文章的架构
独立的、批判的思考?侧重阅读后的深入讨论
一位有推动阅读经验的校长说,唱画演,孩子们开始会觉得有兴趣,渐渐会觉得小儿科,孩子们喜欢你把他们当成“大人”来对话和探讨一些深刻的问题,尤其是中高年级的孩子
  
小孩子确实喜欢反复看同一本书,听同一个故事
我曾在一个幼儿园,看孩子们听故事磁带,他们知道下面讲的是什么故事,在说出来故事名字时,会很开心的笑
幼儿园的老师说,磁带会在每天下午上课之前放给孩子们听,同一盘磁带
小孩子特别喜欢自己熟悉的东西,会有安全感
  
阅读后,如果不是回答问题,而是家长、老师、同学一起探讨问题,我想一定是很有趣的事,可以让我们的想法有机会表达,也可以让我们的思考更深入
我最近在读一部小说,关于小说中的婚丧嫁娶的民俗描写,近代史大背景下人物的命运,乡村宗族的治理等,我有一些零散的想法和思考,我就特别想向别人说,特别痛苦没有人和我一起探讨,就只好上网看书评
能有人,尤其是有见解的人,和你对话,真是一件乐事

--

高琳
中国滋根乡村教育与发展促进会

 

回复一点我个人的零碎想法。


基本上,我坚持一种理念:我们大事朗读、做阅读活动,都是在给“阅读”做广告,给好书做广告,而不是某种教学手法的输入。个人倾向于“阅读是出于兴趣和乐趣”而不是通过上课来获得文本解读的能力。阅读的乐趣,在这个社会上变得越来越稀缺,因为能感受到它的人越来越少;而阅读的兴趣,在初期,是需要“有引导能力的”成人来引导和激发的(这不是我创作的名词,从《朗读手册》上借用而来)。这样,就回归到一个事实上,给孩子做“好书广告”的人自身具备相应的引导能力么?还是他们本身就是以教育者的姿态来进行教学?


1、对同一本书的反复阅读
根据大部分人的 读书经历,在或长或短的阅读时间里,有一些书是属于玩味再三,爱不释手的;有一些就是翻一遍,挺好,不一定要再读一遍。事实上,对书的偏好,在一定程度上,就像对食物的偏好一样,是因个人的口味决定,而且也不应该出现外因干扰。己之所欲,勿强施于人。我通常的做法是,一本书讲给孩子们听。然后就放在那里,谁愿意再读、再翻,自己决定,若是有几个人都再次读过这本书,就可以鼓励他们一起聊聊或者由孩子们接班,继续为此书打广告。而着重避免的做法是将同一本书给同一个班级再讲一遍、两遍、n遍,我敢保证,就算有人听得有趣,也一定有人听得要吐了。这样的事情是打击他主动去阅读的快速方法。呵呵
一本好书,并不意味着,任何人可以在三周内一直阅读它不产生厌倦,而是不管隔了多久,无论什么时候拿起它,都有再读一遍的想法。
再次强调:阅读到最后是一件私人活动,“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而且,公开课本身就是展示,孩子们也是配合的角色,若是把这堂课,恕我无礼,当做一场戏剧,那也算是有效吧。

2、阅读活动方法
通常情况,也是最保险的方法,回归到朴素的大声朗读与持续默读上。我们需要用耐心和持续的方式让孩子们了解并接受:阅读本身就能获得乐趣(而且是无法替代的精神上的愉悦),而不用什么贴纸、称号或其他奖励方式。即:阅读的乐趣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奖励。我个人若是按照年级做阅读活动,会这样做:一、二年级会结合图画书进行绘画和“说学逗唱”(而且是间或进行一次,属于餐后小点心,点缀一下),三、四年级大声朗读同比例的儿童文学和图画书,间或进行一下续写和改写,体会创作的乐趣;五、六年级大声朗读纯文本,间或进行一次图画书的朗读和讨论(口头和笔头),比如之前在一所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六年级,我们分享了《绿笛》后,请孩子们写信给作者,说说成长的烦恼和疑惑。不过,我要特别强调的是:我更倾向于各年级混搭的小组活动。同一本书讲给这个小群体之后大家自由自主地挑选适合感兴趣的读物,他们每个人接收的部分或许不一样,但是,这种在轻松的情绪下听故事和阅读的整体环境(说的玄一点,叫气场),超级的重要。这意味着,孩子向书打开了心。就像在肥沃的土地上播撒种子一样,生根发芽的几率要高出许多。


3、带着要回答的问题来阅读
这是我特别反对的方式。也是一种快速打击孩子阅读兴趣的方式。
事实上,这是阅读理解的解题方法,要想熟悉解题套路,练20套阅读理解的题目就可以获得。
可是,阅读的乐趣却无法因此掌握。比方说,侦探类儿童文学的乐趣在于追踪跌宕起伏的情节,直到结尾处,也不一定能长嘘一口气;成长的小说,若是能反复玩味一些篇章,可以找到很多自己生活的片段。而将生活与阅读经验相结合,就是一种重要的能力。在速食社会,在人人都“大干特干”,如何能按照自己的速度前进,着实是一项大考验。在这里,建议大家读一读《毛毛》,在我小学的时候,我读到它的时候,名字还是《嬷嬷》,德国人特有的哲学思考把我弄得晕晕乎乎,这样的阅读经历和《小王子》如出一辙。而现在回头想想,很多时候,自己是按照这些伟大的作者的指点探寻自己的人生之路。


4、关于阅读的其他思考
我还想罗嗦几句。
第一,高水平的书对读者的阅读水平是有挑战的。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书,在儿童时期可以读,但是成年后再读,意味深远,那是你的人生经历让你可以和书对话或者说相应了;
第二,请耐心一些,阅读不是技术活儿。
第三,进行阅读后的聊书活动,是一种不同寻常的享受。


补充一点:这算是抛砖帖,并不意味着我已经成为一个“具备引导能力”的人。在阿甲老师、探长等老师的言传身教下,我还处于探索的阶段,好在,我相信方向是正确的。

 

祝大家周末开心
李玲 上

 

各位:
是否应该学生读后由教师带领讨论,
本来不是问题,问题是大部分老师带得不够好,带的技巧不够,
这位关于儿童阅读的疑惑其实也在于于此。
我在学校里面带动儿童阅读的机会比较多,
看很多老师带领整本书的阅读,常给我的印象是:没有他带或许孩子们读得更好。
但不并由此责怪老师,因为这总比他们只教教材要好。
下面是我曾经做过的一个《为乐趣而教的儿童文学课堂》的内容片段,
供各位参考。注意儿童文学的乐趣包括哪些方面。
另外,插播一个活动消息,
8月28日上午将邀请日本图画书之父松居直先生在西城青少年图书馆做一场演讲,
欢迎各位参加,请看活动消息: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f4606d0100tblk.html
 
为乐趣而教的儿童文学课堂
如果失去乐趣,阅读将会怎样?
如果你是一位喜欢阅读的人,你会讨厌什么?
1、总有人来指导你该读什么不该读什么;
2、不断有人来问你读懂了没有;
3、不断有人来问你读后明白了什么道理;
4、碰到不喜欢的书也要硬着头皮读;
5、碰到不懂的字和词,被要求停下来查字典和词典;
6、规规矩矩地坐在书桌前读;
7、读后被要求做练习题和写读后感;
8、过于严肃的讨论氛围。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师不应该要求学生做那些热爱阅读的人不会做的事情。
推动阅读后的另一个担忧
教师和家长对阅读的过度介入,是否反而会挫伤孩子的阅读兴趣?
儿童文学有哪些乐趣
引发我们情绪的乐趣——感受角色所经历的欢乐或痛苦
运用阅读策略的乐趣——感觉自己是一个成熟的阅读者
为自己找镜子的乐趣——认同小说中的角色
通过文学观察的乐趣——观察世界的变动和人性的复杂
逃避和想象的乐趣——在想象中脱离现实
与他人讨论的乐趣——在对话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Perry Nodelman《儿童文学的乐趣》

王 林

读到公益阅读联盟的朋友们来参加活动的一些感受和困惑,很喜欢这种氛围,如果各位老师不介意的话,我也想转给相关的上课老师看,大家需要更好地交流。
这次有20多位公益阅读联盟的老师来参加亲近母语种子教师研习营的活动。这次活动有三个部分组成:1、前两天是整本书阅读的研讨活动;2、第三天是华德福教育理念的分享活动;3、后四天是吟诵的理论和实践。
前三天的活动是公益阅读联盟老师参加的重点。因为这个活动的重点是研讨课程化的整本书教学,因为是公开课的演示探讨活动,我一开始就很担心这个研讨活动对于我们公益阅读老师们的指导性,造成过分技术化的印象,所以我特别在第二天晚上专门为公益阅读联盟的老师安排了一个专场的交流活动。
我同意几位老师的基本意见:带领儿童阅读,不需要太多的“技术”,不需要太热闹,也不需要强求孩子们读那么多遍。孩子们如果喜欢,会反复阅读。我在自己的博客和文章里也反复说,儿童阅读可以用最简单的方法:和孩子们一起诵读,讲故事给孩子们听,大声读给孩子听,让孩子们在自由阅读好的作品后,和孩子们做必要的分享和讨论。
至于老师们在公开课上表现出来的“深度探讨”,以及过度的技术化,除了为了研讨,必须用公开课研讨这种形式带来的弊端,更多的还是原来的语文课的教学模式带来的惯性。
还有就是讨论的背景不同。我们平常的儿童阅读,包括公益阅读联盟所做的更多的基于自由阅读,正如《阅读的力量》中表达的观点,我也认为,绝大多数的阅读应该是儿童的反复的朴素的自由阅读,过多的阅读指导并不能给儿童带来更多的收获,有时可能是更大的压力。
而这次研讨活动,由王荣生老师来主持评课,其实更主要的是基于一个假设:整本书教学将来,王教授认为,很可能会在不长的时间内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种课程形式(当然我没有这么乐观)。那我们就要研究怎样把整本书带给儿童,怎样在儿童阅读后组织有效的讨论。怎样跟儿童更好地聊书,这个问题确实有相当的研究价值。周益民老师、蒋军晶老师、岳乃红老师的班级读书会、整本书教学的案例是在这个意义上值得大家去研究和讨论。
平常的阅读活动完全可以简单一些,随意一些。更关注每个孩子在阅读中的反应,而不应该把老师的阅读感受强加于孩子。
26日去西安和立人图书馆的朋友们分享儿童阅读的理念和实践。也许还可以遇到我们公益联盟的朋友们。
特别喜欢老师们从自己工作出发进行的深入的思考,其实每个班、每个孩子的阅读感受都是不同的,值得记录的。同样,每一位带领儿童阅读的老师的经验都是宝贵的,值得分享的。
                                                                                                                 亲近母语   徐冬梅

 

还有一些补充。
这次活动更多是基于语文课程内的整本书教学的探讨这个情景。几位老师,特别是最后两节学员的课,带有明显的“语文教学”的痕迹。确实需要改进。不过老师们也很努力,他们也要努力抗拒原有的教学惯性的约束,他们也是在繁琐的教育体制内做儿童阅读的探索,所以我还是更愿意给老师们更多的鼓励。
但是我们之所以希望把好书带给孩子,首先不是为了语文的目的,而是为了让儿童感受阅读的快乐,为了丰富儿童的生命体验,儿童的心灵的感受是最重要的,阅读交流的重点应该在这里,当然也可以和儿童讨论阅读的技巧,文学的手法,语言的高妙,但应该是在其次的。
正因为这样,在儿童没有沉浸在阅读中前,各种花里胡哨的手工、表演等等,在我看来也是不适宜的。

亲近母语    徐冬梅

  评论这张
 
阅读(1806)| 评论(2)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