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心和基金会

透明才有公信力

 
 
 
 
 

日志

 
 
关于我

【心和公益基金会】 简称心和基金会,于2008年9月经民政部批准设立的全国性非公募基金会。我们的使命是帮助青少年和儿童享有优质的阅读和学习机会,促进中国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

周玉亮:银杏伙伴肯尼亚参访非正式报告 [银杏海外考察]  

2016-12-16 16:31:57|  分类: 心平捐赠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银杏伙伴肯尼亚参访非正式报告

2014银杏伙伴 周玉亮

 

今年七月,我与十几位银杏伙伴一道踏上东非的旅程。在肯尼亚,我们看到的除了触目惊心的贫困、多姿多彩的原住民文化、以及数以百万计的野生动物,还深度探访了当地极具创新精神的社会机构BridgeM-kopaGreenchaAmaniAshoka。在肯尼亚,我们还遇见了一群胸怀天下的中国青年:保护狮子的星巴、搭建中非民间交流桥梁的泓翔、为贫民窟孩子修建梦想教室的斌斌。

我将部分在肯尼亚参访的感受,写成了四篇文章,先后发表于我的个人微信公号,这四篇文章的阅读量总计达到10000+,特别是第二和第三篇文章引发很多人关注和转发,第四篇文章后来我自己删了,因为关于文明和野蛮的话题确实很难把握。

 

《内罗毕,一座充满极大反差的城市》

《有一个叫香侬的女孩,她要把世界级的教育带给全世界最贫困的孩子》

《在肯尼亚,遇见胸怀天下的中国青年》

《与女性割礼的斗争前路艰险,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感谢银杏基金会和心平基金会的支持,让我有机会前往肯尼亚,对世界的多样性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对于贫困、教育和发展问题也有了新的思考。在肯尼亚回来的大约两周后,我在成都做了一场分享会,现场来了一百多名青年。我以图文的方式介绍了我们在肯尼亚看到的城市和乡村、野生动物世界、贫民窟等,当然我的重点放在了社会创新的三个案例:Greencha, BridgeM-kopa。分享会结束后,我收到了很多反馈。 

 
银杏伙伴肯尼亚参访已经结束了,但是这次旅行带给我的思考还远远没有结束,我也会继续在微信公号推送此次参访相关的新的文章,我也会继续再做几场分享会。希望更多青年能够了解和我们完全不一样的世界,更希望更多青年从肯尼亚的社会创新案例中获得启发,并用创新的方式参与到解决身边的社会问题中去。

 

以上文字很难成为参访报告,所以我把它叫做非正式报告,因为我的思考还在继续。附上三篇微信推文,作为此次参访的阶段性回顾。 

再次感谢银杏基金会、心平基金会,感谢国强和淑芬,感谢同行的其他伙伴。

  

爱思青年公益发展中心 周玉亮

 

内罗毕,一座充满极大反差的城市

 

飞越近万公里,跨越五个时区,我和一群银杏伙伴从祖国的南方,来到了地球的南半球、位于赤道另一边的东部非洲肯尼亚。在来到这个国家之前,我对肯尼亚的印象仅停留于想象和网络图片搜索。比如,想象中的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应该是这样的:

 

周玉亮:银杏伙伴肯尼亚参访非正式报告 [银杏海外考察] - 透明才有公信力 - 心和基金会

 

 

当然,就我们今天所见,还真不是这样的。所以英文有句谚语:Seeing is believing 非常有道理。世界都没有观过,哪来的世界观呀。世界这么大,希望大家都多走出去看看

 

言归正传,以下说说我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第一天的印象,不一定准确,但一定是我最真实的感受。

 

今天在机构参访之余,我和其他伙伴坐着汽车漫游内罗毕。我的印象,简单来说,内罗毕是一座充满极大反差的城市(a city of sharp contrasts)。

 

交通方面:开车的人很多,走路的人更多

 

从机场到市区,从入住的酒店到参访的机构,一路上汽车很多。很奇怪的是,那么多汽车,那么多路口,好像真没看见红绿灯。时不时会遇到堵车,这时,卖各种东西的小贩就穿梭在车辆之间,有卖报纸的、有卖领带的、有卖帽子的、还有卖各种吃的。

 

卖帽子那个挺好玩,前面走着的一位女子抱着许多帽子,后面一位男子扛着一面长长的镜子。我说,居然还有卖镜子的,有伙伴说,也许人家不是卖镜子,而是和卖帽子的搭档,如果有人买帽子,就可以照照镜子啦。

 

也许是因为旅行不赶时间的原因,也许是到了非洲我们的节奏也变慢了,至少我不会因为堵车而郁闷,反而在堵车时,我能感受到穿梭车辆间的小贩们带来的许多乐趣。

一路上,我看见公路两旁很多人在走路,于是我问司机赛蒙,这些人究竟是在徒步锻炼身体,还是在干嘛。赛蒙告诉我说,他们有的是走着去上班,有的是走着去购物。据说,有的上班要走好几公里。肯尼亚人民身体好啊,我看他们走路挺有节奏,于是请赛 蒙播放起了本地音乐。伴着音乐,更是感觉TA们走路时有点跳舞的感觉。

购物环境:商场高大上,地摊脏乱差

 

我们到酒店安顿好之后,接待方就带我们去兑换当地的货币,于是我们去了内罗毕一家叫YAYA的购物中心。一路上感觉其实整个城市挺落后和杂乱的,但是走进这家购物中心,瞬间感觉到了另外一个世界:书店、咖啡馆,时装,纪念品,一应俱全。

 

由于我没有带正装,而参访某些机构又要求身着正装,于是我决定在兑换当地货币之后,顺带逛逛商场里的服装专区。去了里面的几家店,发现价格不菲,虽然质量也就一般般。所以,最终我还是没买。

 

购物中心环境不错,但是人非常少,估计和商品价格太高有关。其实当地大部分人收入都是非常低的,一般人估计也不敢进去。而且,进去还得接受安检。我也是在内罗毕人生第一次感受进商场接受安检。

相对于高大上的购物中心,一路上我们看到最多的就是街边的自由市场。卖的东西也是五花八门,有卖蔬菜瓜果,有卖衣袜鞋帽。远远望去,确实给人脏乱差的感觉,无法想象这是在一个国家的首都。

 

安全方面:墙内是一个世界,墙外是另一个世界

到了内罗毕的第一天,接待方就一再提醒我们注意安全,还特别叮嘱我们天黑之后不要出门。(据说在这座城市里抢东西还是很常见的,特别是天黑以后,而中国人因为喜欢携带现金,很容易成为袭击目标)

 

前面提到,像YAYA这样的购物中心,即使是进去购物都得接受安检。而在今天我们去的所有地方,包括酒店、餐馆和参访机构,都是在围墙之内,门口有安保人员保守,在有的地方,安保人员还带着枪。

 

真实的感受是,这座城市被分割成为很多个不同的带围墙的单元,以及围墙之外的其他区域。墙内是一个世界,墙外是另一个世界。不知道是因为贫富悬殊,还是因为周边国家的战乱。在这座城市里,我的感受是,围墙内外的人都缺乏安全感。想想真是挺悲哀的。

 

由于我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呆的时间比较短,以上文字也仅仅是我第一天在有限时间里对这座城市走马观花的印象,不当之处,还请多多原谅。

 

美好的小插曲

 

由于我没有带正装,我找酒店里面年轻的工作人员马图交换衣服,他愉快地答应了;于是,我在内罗毕的第一天穿着宽大的西装完成了第一天的参访。

其实,无论是酒店工作人员马图,还是给我们开车的赛蒙,这两位普通的肯尼亚青年都给我留下了无比美好的印象:真诚、友善、乐于助人。我也期待在接下来几日的参访过程中,与更多肯尼亚青年交流。

 

祝福肯尼亚,祝福内罗毕。

 

附:

肯尼亚共和国位于非洲东部,赤道横贯中部,东非大裂谷纵贯南北。肯尼亚是人类发源地之一,境内曾出土约250万年前的人类头骨化石,公元7世纪,非洲东南沿海地带形成一些商业城市,阿拉伯人开始到此经商和定居。

肯尼亚是一个有潜力的市场,肯尼亚政府在2030年远景规划中,将能源、基础设施和建筑业、农业、制造业、采矿业、旅游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服务业和信息产业等列为重点发展领域。

内罗毕是肯尼亚的首都,面积648平方公里,人口约216万,位于中西部海拔1,680公尺的高原上,距肯尼亚第一大港孟巴萨约480公里。内罗毕在当地马赛语的意思是冰凉的水,从城市凉爽的气候(年均温摄氏17.7度)看来,并不难理解。

内罗毕是联合国在非洲的总部。联合国内罗毕办事处由联合国环境署和人居署的总部以及其他联合国机构驻肯办事处组成。它是联合国唯一设在第三世界国家的办事处级别的机构,与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维也纳办事处等纽约总部以外的大型驻地机构平行。

 

把世界级的教育带给全世界最贫困的孩子

 

一个名叫香侬·(Shannon May)的美国女孩,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于2005年来到中国东北一个号称世界第一村的叫做黄柏峪的村庄。香侬在黄柏峪度过了一年半的时光。在这里,她开始体验与在美国完全不同的一种生活方式。除了在当地一所学校教英语以外,香侬还学会了在地里干活,与当地人唠嗑,客串婚礼主持,担任出庭代理律师等。

 

香侬还成功地融入了当地一个大家庭,收获了哥哥、姨嬢、舅舅、干妈各一枚,以及亲戚无数。虽然村子里生活艰苦,但是香侬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这种感觉在美国是没有的。

 

在这里发生的一切,对香侬的未来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这里,她对贫困、教育和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这里,她和搭档杰进一步加深了关系,从搭档发展成恋人,后来干脆结了婚成为夫妻;在这里,香侬和杰产生了一个伟大的想法,要把世界级的教育带给全世界最贫困的孩子。

 

20167月,我们在肯尼亚参访时,特意前往香侬和杰创办的教育机构 Bridge International  Academies (桥梁国际学院),同行的银杏伙伴纷纷表示对这家机构取得的成就感到惊叹。

 

Bridge注册为一家科技公司,同时也是非洲最大的连锁教育机构。主要业务包括:修建学校+课程研发+教师培训。其核心就在下面图片里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

 

修建学校:风格统一

所有Bridge的学校都是标准化修建,每一间教室配置与预算都标准化,机构靠校区规模来降低采购和修建预算。

 

课程研发:统一教案

总部专家负责准备每一堂课的核心内容,老师上课统一按平板上的内容讲授和板书,避免因老师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对教材理解及重点把握出现差异。

 

Bridge最核心的就是图片上校长左手拿的平板电脑(教师上课使用,课堂教学之最重要参考),以及右手拿的智能手机(校长使用,主要用于了解所有课程进展情况、学生家长缴费情况、学校供货商相关情况、以及总部重要通知;一机在手,了解全局;一个学校只需要配备一名校长或经理就可搞定所有校务管理所有事宜)

 

教师培训:怎么教

平板电脑帮助老师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再通过持续的教师培训,帮助老师如何与学生互动。怎么教也是需要不断学习和练习的。

 

神奇的Bridge发展速度惊人:

 

2008年,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建立Bridge总部,研发能快速复制的教育系统;

20091月,在内罗毕东部一贫民窟建立第一所Bridge学校;同年5月开放第二所学校;年度总招收299名学生;启动学费手机支付;

2010年,在内罗毕新增8个校区,年度招收1,341名学生;

2011年,新增28个校区,其中多所位于首都内罗毕以外地区,年度招收4,887名学生。以37个校区数量跃居非洲最大规模连锁私立学校;

2012年,新增47个校区,年度招收25,472名学生, 智能学校管理手机应用覆盖所有校区,Bridge被评为肯尼亚增长速度最快公司;

2013年,新增130个校区,年度招收56577名学生,智能平板教学应用成功研发。同年启动美国办公室;

2014年,新增146个校区,年度招收超过100,000名学生;第三方独立机构调查显示Bridge学生在阅读与数学方面优于其他学校学生;同年启动机构在乌干达和尼日利亚的扩张;

2015年,分别在乌干达新增7个校区、在尼日利亚新增2个校区;到年底校区总数达414;筹备在印度扩张;新增伦敦办公室;同年机构获得WISE世界教育创新大奖。

如果我没有记错,2016718日,我们到Bridge总部参访时,校区总数已达472,另外又有机构在新的非洲国家扩张计划。

 

题外话:为什么这颗创新的种子源于中国的乡村,最终却在非洲大陆开花结果,Leigh Buchanan在《给千万孩子提供教育,同时终结贫困》一文中写道:

 

创办Bridge的想法源于创始人May在中国的经历。2005年,香侬·梅还是伯克利的博士生,来到中国边远地区做生态城市的田野调查。她在一所山区小学教英语时,对当地艰苦的教学条件和教员的冷漠态度感到震惊:没人真正在乎那些孩子。回到美国后,她和杰决定做两件事,第一结婚,第二贡献力量改变世界。如果你能提高一整代小孩的知识水平,当他们长大后,你就能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 

 

补充阅读:

 

Bridge International Academies有多厉害,看看下面的媒体报道:

 

近日,旨在推动全球教育创新与合作的世界教育创新峰会(World Innovation Summit for Education, 简称WISE)揭晓了2015年度WISE教育项目奖的6个获奖项目。自2009年设立以来,WISE一直致力于表彰并推广最富成效的实践方案,以应对全球教育领域面临的迫切挑战。WISE教育项目奖收到了来自全球各地的申请,最终,6个获奖项目由教育界专家组成的评审团从15个入围项目中选出。其中包括通过前沿的课程设计、学校建设和本地教师培训,肯尼亚的桥梁国际学院为优质而低价的教育创立了标准模式,将世界级的教育带入了贫困社区。

 

通过前沿的课程设计、学校管理和本地教师培训,肯尼亚的桥梁国际学院为优质而低价的教育创立了标准模式,将世界级的教育带入了贫困社区。2015年,桥梁国际学院获得世界教育创新峰会(WISE)教育项目奖。

 

优质教育就一定要付出高昂学费吗?有没有可能花更少的钱,让更多人获得更好的教育?Shannon May给出的答案是:规模化。她在肯尼亚创办的连锁低价学校桥梁国际学院Bridge International Academies)常被比作教育界的麦当劳或星巴克:教案由总部调制好后统一配送,将世界级教育带入最贫困的社区;并利用技术和数据,保证每一所学院都能提供同等优质的教育。桥梁国际学院的学费是每月6美元,低于当地70%的私立学校;优秀的学子还可以获得奖学金。

 

2008年创办以来,桥梁国际学院已经成为非洲最大的连锁私立学校,并继续以惊人的速度扩张:每2.5天,就有一所新的学院开办。连锁学校很快开到了乌干达、尼日利亚和印度。2025年,桥梁国际学院计划为12个国家的1000万儿童提供优质而低价的学前和小学教育。

充分利用科技和数据

 

在肯尼亚,公立学校教师的缺勤率高达47%,每天的平均授课时间只有2小时19分钟。65%的教师都不合格——他们甚至连自己所教科目的考试都通不过。教师缺勤和教学质量的低下导致很多已经从小学毕业的孩子连二年级的读写水平也达不到。怎样快速而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桥梁国际学院想到了一个简单易行的办法:既然当地老师缺乏学科知识、不会教课,那就把专为他们设计的教案发到他们手里,一步一步地指导他们教学。教案由负责教学设计的专家教师Master Teacher)编写。这些像剧本一样详细的教案由总部调制,然后配送到为每一个老师配备的平板电脑上。每个学期,专家教师都会结合最先进的教学法设计出5000份教案和多种教材、练习册、学习工具、试题等,而负责实地教学的学院教师Academy Teacher)根据这些内容授课,确保每一个孩子都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有了这些和总部联网的平板电脑,专家教师可以和学院教师及时沟通,并实时跟踪课堂进展和学生的学习成效。

 

科技不仅可以用来降低教育成本,也可以用来提高教学质量。桥梁国际学院利用严谨的研究、技术和数据分析,将高质量教育的整个供应链标准化并规模化。

 

第三方评估证明,桥梁国际学院的模式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总部通过对每个课堂进度的实时跟踪,迅速调整和改善教案;教师缺勤率也降到1%以下。

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在肯尼亚,公立学校的学费可高达每月12美元。因为公立学校普遍质量低下,51%的家庭最终选择把孩子送进私立学校。然而,由于管理不善,很多私立学校在运行仅仅几年后就关门大吉。Shannon May很清楚,用更少的钱提供更好的教育的最有效方法,就是规模化。开发世界级的课程内容需要投入大量经费;只有迅速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才有可能把每个学生的学费降到每月仅6美元,让88%的家庭都有能力把家里所有的孩子都送进校园。在桥梁国际学院之前,还没有任何一个商业模式在当地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

 

桥梁国际学院利用数据和技术实现了高效的管理。每一所学校都只有一名负责管理工作的学院经理 大部分行政任务——比如给老师发工资、管理开支等——都通过学院经理的手机应用集中到总部进行自动化处理,而这些都和ERP管理软件连接。学院经理得以从繁杂的行政工作中解放出来,把精力集中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比如监督课堂教学、与学生家长沟通、与当地社区建立联系等等。

高质量教育 = 高学费,桥梁国际学院的创新模式打破了这个等式,将前沿的课程和教学思想带进了每一个村庄、每一个贫民窟、每一间教室。

 

最后,来一个童话般的结尾:爱情事业双丰收,香侬和杰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思考题:有没有觉得,解决我们国家各地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是不是也可以在某些方面借鉴Bridge模式呢?

 

在肯尼亚,遇见胸怀天下的中国青年

 

引言

 

今年春节,央视播出了一部纪录片《中国人在非洲》。该片介绍说,这是一群怀揣着梦想和情怀踏上非洲大陆的中国人,他们大多数人都拥有很好的素质、学历和修养,他们远离故土,投身公益,以个体形象出现在非洲这片梦想的大陆,他们看到的是全世界,他们有着更广阔的视野,更博大的胸怀。

 

今年夏天,就在国内一部分青年抵制肯德基的同时,我和部分银杏伙伴在肯尼亚参访交流,在那里,我们遇见了一群胸怀天下、脚踏实地的中国青年,他们分别是记录片《中国人在非洲》第一集《新面孔》里重点介绍的星巴和黄泓翔,以及片子里没有出现的阴斌斌,以及他们三位各自所在机构的工作人员、实习生和志愿者。我为遇见这样一群具有全球视野和世界公民情怀的青年而欣喜,他们让我看到更多中国未来的希望。

 

星巴与马拉野保基金会

 

看过《狮子王》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星巴,估计星巴取名星巴和这部电影有关系。在斯瓦希里语中,星巴是狮子的意思,星巴取名星巴足见他对狮子的热爱。因为有几位共同的朋友,所以我和星巴很早就认识,也在国内见过几次面;我们有许多共同点:都是七零后,都有外语专业背景,都曾辞去体制内工作,都在做自己喜欢的事。

在肯尼亚参访期间,我们也前往了马赛马拉。当时星巴正在奥肯耶组织草原运动会;由于时间和距离的原因,我们没能见上面,但是参访期间,我们一直在微信上保持互动,我和星巴也算精神上在肯尼亚见面了。

 

我特别欣赏星巴在三年前在博客上写的一篇文章《我们都是地球的公民》,以下是部分节选:

 

非洲是人类的起源地,也是地球上最后一个野生动物的避难所,更是世界最后一块没有被工业化破坏和污染的大陆。非洲的热带雨林、草原和湿地是全球生态系统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我们坐视非洲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变成一个又一个的城镇、工厂和工地,全球生态系统将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人类是否能够继续生存在这个星球上将成为疑问,到时候,无论你是什么国籍都不重要了。所以说,保护非洲的生态环境,是全人类的利益所在,当然更是占了地球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国人的利益所在。这也是为什么国际社会不遗余力的投入到非洲大陆的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保护的工作去的主要原因。

 

从舆论上来说,我感觉中国人是世界上最爱国的群体,很多人往往先会关注自己周围的事情,关注对自己眼前的利益是否有影响的事情。古语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我们很多人忠诚的践行这个传统,而且还有相当数量的人演绎出只扫自己的房子,家里干净了,在外面乱扔垃圾的传统。在非洲有很多来自欧美的野保组织帮助保护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但我很难听到欧美国家的舆论质问他们为什么不先保护欧美的环境和野生动物,再去保护非洲的环境和野生动物。在中国也有很多来自国外的公益组织和野保组织,如WWFWCSIFAW等等,他们用的是欧美捐赠者的资金来帮助中国保护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但我也没有听到欧美国家的舆论质疑他们:为什么你们要用我们的钱去帮助中国?中国已经很有钱了,我们现在经济危机,还需要你们去保护他们的生态环境吗?

 

从个人的情况来说,我去非洲与狮子为伍是我从小的梦想,很遗憾,中国没有野生狮子,如果有,我也不会舍近求远,背井离乡到非洲去做野生动物保护的工作。不过,我有一个梦想,希望借鉴非洲野保的成功经验在中国建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野生动物保护区,保护中国特有的野生动物种群,逐步恢复完整食物链和生态系统,每天也能够听到虎啸声,看到各种各样的野生动物自由的在森林里奔跑,为美丽中国助一臂之力。

 

野保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和子孙万代的生存问题,不是某一个人、一个组织或一个国家的事情,需要更多的人用行动来帮助这个被我们破坏的千疮百孔的地球母亲恢复生机,恢复蓝天白云、皓月星空、绿色食品的时代。

 

总之,在哪里做野保都很重要,都是为人类服务,为地球服务,期待更多有此疑问的朋友,都能够把言语转换成实际行动,真正投入到野保的工作中去,我在非洲保护狮子、花豹、猎豹、大象和犀牛,你们可以去保护你们喜欢或者认为重要的野生动物,中国的熊猫、藏羚羊、东北虎、华北豹、雪豹、熊、狼、狐、豺,都需要我们保护。

 

我们都是野保大家庭的一员,我们是地球公民。

 

黄泓翔与中南屋

 

这次我们肯尼亚参访的在地承接机构就是中南屋,所以自然而然地和央视《中国人在非洲》第一集里面的重要人物黄泓翔相遇啦。这位个子和我一样高(矮)的年轻人身上散发出超强的能量和魅力,眼神里流露出的始终是坚毅和执着。

 

泓翔有两篇文章给我很大的触动,一篇是《对不起,我们太年轻》,公益创业不容易啊;另一篇是《中国走出去与我的走出去》,从传播正能量角度节选第二篇:

 

“2011年冬天,作为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发展专业的硕士在读生,我赴厄瓜多尔调研中国矿业投资在当地遇到的环境冲突。那时,中国铁建正准备在厄瓜多尔开发该国第一个大型露天铜矿。因为当地强烈的环保文化以及西方公司在厄瓜多尔曾经造成过的环境灾难,该项目尽管受厄瓜多尔总统的支持,却遭到了许多来自土著团体、环保组织、妇女组织等的质疑与抵触。


 

跟今天相比,那时候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更加不知道如何在海外应对环境问题和社区冲突,更加不了解如何与国际NGO打交道。因而,中国公司人员怀着土著人野蛮落后不理解经济发展“NGO都是西方反华势力用来攻击中国的道具的想法,对民间组织采取排斥态度。最后,无法获得对话机会的当地NGO们决定用占领中国大使馆,即假借办签证冲进办公室里并反锁房间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抗议。笔者离开时,当地一家NGO的负责人,一位激进环保人士还告诉笔者:看着吧,这个项目我们不会让他们顺利的。

其实如果我们和对方多一些对话和沟通,事情就不会演变成这样。当时一位中方工作人员告诉笔者她的想法。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从此对中国走出去话题着了迷。

 

接下来,在秘鲁,我见到了中国公司如何面对二十年劳工冲突并且背上了秘鲁名声最不好的外资矿业公司之名;在巴西,我了解了中国公司以为当地政府会像在中国国内一样为投资项目做好辅助工作却失望而归的遭遇;在莫桑比克,我调查了中国人如何因为走私象牙和木材引起国际社会调查及谴责;在纳米比亚,我听闻了中国企业主如何因为简单粗暴对待劳工导致中国大使馆忙于救火”……

   

中国走出去二十载,成就辉煌,但是目前也困难重重:不了解当地情况,不够本土化,让许多中国企业赔钱刹羽而归;不懂当地劳工法也不懂当地文化,罢工与劳工部门让它们麻烦不断;不重视环境保护,环境污染及野生动物犯罪令中国形象一落千丈;中国公司同行恶性竞争,让同胞从一起赚钱变成做完项目亏钱,而且培养了当地的腐败;不理解媒体行业运作规则,对媒体要么拒之门外,要么花钱做宣传,导致当地社区、国际社会不了解中国企业,进而产生更多的误会、敌意……

在调研过程中我逐渐看到了一些鸿沟:无论在非洲还是南美,中国社区与当地社区、国际社会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彼此缺乏对话,缺乏了解。这样的结果是,中国人沉浸在自己的话语体系里面,觉得自己十分委屈,而当地人、西方社会也一样想当然地去看待中国人,觉得他们不可理喻。

 

此后我又注意到,在非洲、拉美等地,有很多来自欧美、日本的志愿者和民间组织,他们在其中起到了不亚于政府的作用:一方面,他们用自己深入社区的行动,成为了与当地社会沟通的桥梁,传递着双方的声音,促进双方互相理解;另一方面,他们也监督着自己国家走出来的企业和政府代表,如果这一群体有不恰当的行为,马上就会被反映到本国。

  

那么,有没有可能我们也建立一个这样的组织,成为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之间对话的平台和相互理解的媒介呢?

 

中南屋的概念就是这样诞生的:是中国,南南合作就是我们的实体空间。它的模式其实很简单:将有国际视野的中国青年带到非洲,用他们的行动来推动中国走出去的可持续发展,利用他们既懂中国,也懂世界的特点,让他们成为沟通双方的桥梁。

 

20143月左右,当时一家在肯尼亚的中资企业帮我在内罗毕租了一套房子,借给我使用,通过网络平台号召,一个个中国青年来到这里,中南屋逐渐形成了。我们并不为来这里的中国青年提供任何报酬,他们需要自己支付机票、生活费用等,也就是说,他们并不是简单地来这里为中南屋打工,而是借助中南屋的平台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从而既帮助自己获得一段很棒的经历,也帮助中南屋实现机构的发展利益。

。。。

 

中南屋仅仅只是一个开始、一个平台、一盏启明灯,我相信它很快就不是这个领域里独一无二的机构,中国走出去整个领域的改变,将由数十个、数百个和我们类似的团体一起创造。而我们的愿望,是用自己的探索,为世界的改变找到一个仰望星空而脚踏实地的模式。

 

阴斌斌与贫民窟造梦计划

 

很多人问到我探访贫民窟的感受,我说可以用触目惊心来形容。行走在贫民窟的狭窄的街道,有一种深深的绝望感,因贫困带来的各种问题让人喘不过气来。去过一些贫民窟里的学校,也深深地为这里的孩子担心,学校的简陋以及师资的匮乏远远超过国内最贫困的乡村。

 

在这里,我们遇见了阴斌斌和贫民窟造梦计划的志愿者们,他们的出现带给我们新的希望。当天参访的细节,同行的银杏伙伴,麦田教育基金会秘书长詹敏有详细的记录,以下内容来自詹敏的分享:

 

马赛雷贫民窟是内罗毕第二大贫民窟,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60万人。内罗毕最大的贫民窟是基贝拉(Kibera),2.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蜗居着大约80万人,它同时也是非洲最大的贫民窟。这两个贫民窟几乎占到了内罗毕总人口(294万)的一半。整个贫民窟内没有人有稳定的职业,他们要么是刚刚来到内罗毕打工,暂时没有找到工作或者没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要么就是长期没有工作,靠打零工维持生存。

 

贫民窟内,基本上是铁皮房子或者石棉瓦房子,每一间都非常窄小。人们集体洗衣服,晾起来一大片。由于没有污水处理,每家污水都直接倒在门口的污水沟里,再排到河里。所以,整个贫民窟的环境非常糟糕,四周散发着难闻的味道。

 

贫民窟的教育问题非常严重。这里分为三个区,有50000左右学龄儿童。可是整个贫民窟只有三所公立学校,每所学校只能容纳1,000人。大量的孩子没有学可上,他们每天只能在贫民窟里游荡,或者在垃圾堆里找吃的,或者三五成群嬉戏打闹。

 

20141月,来自山东大学的羊虹宇与来自台湾辅仁大学的李景雪来到肯尼亚Mathare贫民窟支教,并于期间提出贫民窟造梦计划,为当地一所小学的孩子们支付了部分学费、升学考试费,同时为部分家庭购置了生活用品。同年7月,以阴斌斌为代表的来自中国大陆的四位志愿者为造梦计划发动募捐。

 

贫民窟造梦计划目前主要在马赛雷开展建校及后续的教育项目。团队成员主要是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建筑专业毕业的几个年轻人。机构于 2015 3 26 日在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省注册。

 

接待伙伴们的是造梦计划目前的负责人阴斌斌。2014年,阴斌斌来到肯尼亚,他看到贫民窟的情况,非常震撼,于是他放弃了加拿大的工作机会,开始在马赛雷开展他的贫民窟造梦计划

 

造梦计划在马赛雷的第一个项目是翻建Mathare Light Center,翻建后改名为长荣希望小学(ChangRong Light Center)。Mathare Light Center意为贫民窟之光,期许为贫民窟的孩子们带来光明。翻新之前,学校的教室全部用铁皮围成,用树干作为框架支撑,残破的铁皮经常划伤孩子们的身体。教师全年闷热、雨季漏雨,教室内光线昏暗、空气混浊。厨房紧挨臭水沟,卫生条件极差。

 

翻修之后,学校有了永久性的校舍(8间小教室、1间图书馆和一个厨房),教学环境大大改善,孩子们也得以在明亮宽敞的教室内学习,拥有更多梦想的权利。为了感谢造梦计划以及捐赠人,校长决定将Mathare Light Center正式更名为长荣希望小学(ChangRong Light Center,长荣是出资最多的捐赠人的父亲的名字)。

 

去年,造梦计划花了45天,建了一所新的学校——长青造梦小学。这个学校的设计非常有特色,采用了当地出产、价格便宜的竹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学校内部设置了阶梯教室,也配置了电脑、投影等多媒体设备。

 

这个学校在当时几乎就是马赛雷最好的房子了,因此建成时影响很大。不过,由于学校没有通电,这些多媒体设备最终没有派上用场。这也是贫民窟内很主要的一个生活问题,除了临街的房子,其他地方都没有通电。到了晚上,人们要么生活在黑暗中,要么用煤油灯照明。

 

学校建好以后,造梦计划的团队意识到,仅仅援建学校是不够的,要真正改变马赛雷的教育状况,还需要做得更多。他们开始做一些教育项目。去年,造梦计划开展了三个项目,分别是达人秀、画展和足球赛。

 

2015年,造梦计划举办了首届贫民窟达人秀,表演嘉宾近200多人,观众人数达2300人,从上午10点到晚上7点都不曾散场。今年,造梦计划还希望通过达人秀选拔有才能的青少年,加入DBSA贫民窟造梦计划的职业培训中心,进行资助以及帮扶,解决未来就业,改善贫困问题。

 

达人秀这个活动更重要的是团结了当地的十几家公益组织。达人秀是造梦计划和贫民窟内十几个公益组织合作举办的。据阴斌斌介绍,在这之前,马赛雷的公益组织都各自为政,相互之间极少交流和合作。经过这次达人秀,大家集中了起来,可以资源共享,一起努力去做一件事情,这是更有意义的。他想,造梦计划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搭建这种交流平台。

 

至于画展,首先是由造梦计划这些学建筑的年轻人给孩子们上美术课,然后开展比赛,收集孩子和贫民窟内的艺术家的画作,举办画展。让阴斌斌特别震撼的是,他花50美元购买的一幅贫民窟艺术家的画作,拿回加拿大后竟然以1,000美元卖出去了。他这才意识到,其实生活在贫民窟的人里,也有真正的艺术家,而孩子们当中,也有很多有着各种各样天赋的孩子,只是他们之前没有被发现。

 

造梦计划的很多活动不仅学校的孩子可以参加,整个马赛雷的孩子和成人都可以参加。他们也开始和另一个学校,汉卡希望小学(由中国学生黎海森创建)合作,并且希望将这些项目逐渐发展到18个学校。
…….

 

阴斌斌告诉我们,造梦计划在马赛雷做的事,一方面是为了改善他们的教育,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改善中国人在非洲的形象。他期望有更多的中国NGO能够走出国门,来到非洲,关注这里的孩子和需要支持的人们。

 

未来,造梦计划将主要做两件事,一是为马赛雷搭建一个资源平台,促进NGO的合作,二是开设一个培训中心,为马赛雷的年轻人提供一些技能培训,让他们有机会在贫民窟外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进而改善整个家庭的生活状况。

 

晚上大家一起吃饭时,阴斌斌讲了一个故事。在修建长青造梦学校的时候,一个16岁的流浪汉找到阴斌斌,希望能得到一个工作的机会。阴斌斌以每天200先令(约合人民币13元)的工资雇佣了他,让他协助工程师工作。这个男孩非常努力,在一个月内学会了看建筑图纸,并参与了整个建设过程。学校建好以后,男孩在贫民窟外找到了一份工作。对于这个男孩来说,一个月的学习经历,真的改变了他的一生和他的整个家庭。

 

这也是阴斌斌想要开设培训中心的原因。他想,如果每年能够改变50个年轻人,坚持十年,就能够改变四五百个人。这些人除了改变自己,也能够极大地影响贫民窟的人们,进而改变整个贫民窟。这确实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情。但我们都相信,这一群年轻人真的能够做到!

 

结语

这是一篇没有太多原创内容的原创文章,我只是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让更多国人看到有这样一群青年,他们做到了胸怀天下脚踏实地;他们是这个时代最缺的、具有全球视野的中国公民与世界公民;他们勇于担当,他们是中国的希望,也是世界的希望。

 

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星巴、黄泓翔、阴斌斌这样的青年;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支持马拉野生动物保护基金会、中南屋和贫民窟造梦计划这样的公益组织;希望有越来越的人关注、支持和参与这样有意义的事业中来。

 

摒弃狭隘民族主义,用爱拥抱整个世界。

 

感谢银杏基金会对此次海外考察的支持、感谢心平基金会对此次海外考察的资助。

  评论这张
 
阅读(289)|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