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心和基金会

透明才有公信力

 
 
 
 
 

日志

 
 
关于我

【心和公益基金会】 简称心和基金会,于2008年9月经民政部批准设立的全国性非公募基金会。我们的使命是帮助青少年和儿童享有优质的阅读和学习机会,促进中国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

探索有质量的夏令营 - 萤火公益乡村夏令营结项报告 [萤火]  

2017-01-10 17:27:06|  分类: 心平捐赠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 j8 R0 f9 l+ b7 ~# G+ r4 H- J萤火公益2016大学生乡村夏令营项目结项报告
探索有质量的夏令营

2016夏,项目正式更名为“大学生乡村冬|夏令营”,对应着名称的改变,项目执行也进行了调整。这个过程,我们探索到了值得延续的方向,也发现并甄别出不合适的尝试。



PART ONE
回溯·我与项目
    现在是11月,距离2016夏项目周期完全结束已整整一个月,2017冬项目也已进行过半。
    三个月前,我经历完大学生项目的一整年;
    这一年里,我见证着它从“假期支教”变成“乡村夏令营”。
    时常马不停蹄处理事务,鲜少坐而论道梳理初衷,是一年项目以来深切的印象。
    仰望别家机构的聚焦、关怀、会议、传播,回到自己项目却力不从心;
    走到现在,终于明白,不是理念跟不上,而是精力不够。
    这一年,做了不同的尝试,有的令人欣喜,有的令人沮丧;
    相遇了不同的青年人,看到成长,也看到了困境。
    路,还远。
& g1 M; Y* Z9 s
: J2 F- V; K( H! ]
寻找·期待的样子
    在“支教”泛滥的时代,起初觉得更名是出于平反,其中带着对“支教”这一词的抵触。
    后来发现,“夏令营”不过是适应时代的“支教”,更名实则是正名。
    就个人而言,“支教”并不会令我关联到支援、扶贫、高姿态等字眼,而是单纯的“支持教育”;
    这大概和大学时期接触的“赋能支教”有关——
   “人就好比富矿,隐含无价珍藏,唯教育能掘而显之,使人类从中受益。”
    犹记当年,报名支教,只是出于想要做志愿者+冥冥觉得自己会做教育,却对支教是什么样子没有概念、更没有预设。
    而之后的培训带给我的,是反思惯有的思维、是打开对教育的视野、是探讨高效学习环境、是体验参与式课堂、是从0到1的行动制定、是在其中收获肯定成就和挫败……
    当我回顾起这些,突然觉得:重要的不是当下能力多强,而是开放和学习的心、以及对教育的畅想。
    也正是因为此,在招募帖上,我们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 R# z$ ~; @  V9 ~$ N$ b2 f- D
    这是我们心中对教育的期待、对将要与我们并肩同行的大学生的期待,也是我们行动的方向。
$ ?9 A2 L% y' h+ ?* s9 Z& t
探索·三条行动路线
    2009年开始,项目从招募个人转向招募团队,辐射范围从此增大。
    2012年开始,项目中加入了“引导组”,他们是分担项目人员部分工作的志愿者;
    2015年开始,“引导组”升级为”引导员学院”,对这群大学生的定位,在协助执行项目的基础上,增加了深入支持个人成长部分。
    2016年夏天,我们新做了一件事:项目工作人员、引导员、再寻找几个社会人士,共同组成一支队伍,设计并执行一场夏令营;
    我们给它取名为“萤火行动“。
    于是,这个周期,围绕着“探索有质量的夏令营”,我们展开了3条行动路线:
    第一部分是主体,后面则是服务于前者的延伸;
    我们也希望这个过程给想要深入教育/公益/个人成长的青年人创造延续的平台。因为,成长不是一个学期的事,不是一次行动就完成的。
 
PART TWO
过程·重复与超越
    每一期,都在重复“同样”的过程,像是流水线:招募、宣传、面试、培训、发物资、跟进、总结;
    每一期,也在重复中寻找突破和乐趣。
    每一次要做出改变,都让人心潮澎湃,好奇会发生什么;
    每一步变化,都是出于对“更好”的向往,和想要给得更多的心。
( M2 S/ ]' |9 E2 J1 P& Y

3月,生发,不张扬的招募、静默滋润的开端
3 n: ~: u2 N* ?
    3月1日,新一期#寻找穿绿衣服的人#发布,我们向过去邂逅萤火的伙伴发起邀约,也向素未蒙面的未知伙伴发出呼喊:若你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期待个人成长,关注乡村教育,加入我们把!一起协助支教项目工作、陪伴团队成长、也探索个人潜能。
    收到的第一份报名表,是当天傍晚,来自上一期的引导员壮壮,当我看到“志愿服务期”栏写的“无限延伸”,感动、欣喜、感激。很久之后的有一天,我得知,在他心中影响很深的两个人,一是严谨认真的锋哥(从2013冬到2015夏的老引导员,我入职萤火的那一期,他因为找工作,转为智囊团),一是思路清晰的兔子(她的活跃周全自如也很让我欣赏,也是我在这一年多里学习的对象)。他总说,“喜欢萤火的氛围”,我总想,“这两个人的身教更重要吧”。
    截止14日,陆续收到23份报名申请,西南民大、西华大学、西南交大、川农、川北医学院,还有内蒙的中学生、长沙和贵州的大学生。有不明真相的孩子,有斗志满满不怕路远的浪人,有阳光热情好奇心爆棚的顽童,也有想要学习经验服务社团的头儿。
    15日和16日是电话访谈,一一跟每个人聊对于“引导员”这个角色的理解,花了大部分时间在澄清工作内容和确认时间精力是否足以胜任上。这个过程,对于我来说,是自主选择和自动筛选:当明确了解所要付出的之后还say yes的,那么,欢迎加入!
    3月17日,确定 15个新伙伴加入,加上13个留任的老引导员,这一期总共28个引导员。

    而另一边,酝酿久久的团队招募也在3月10日启动了。全新的文案、海报和要求。

6 a! q, W' q; ^& _( }& k
    讯息在网络悄然散布,引导员的工作也拉开帷幕了!

    3月20日,2016夏引导员第一次培训正式上线,119老加2个工作人员在锦基金的小空间相聚、碰撞。上午,从“我的名字和动作”初识,到《米莉的帽子变变变》的带入,进入主体“了解萤火与项目”;下午,从“我最牛逼”热身,进入“我与他人”的部分(通过“我的装置“彼此看见,再在“小组创作”中感知关系),接着现场确认培训、课程、宣传工作组的人员,最后共同探讨了“我对引导员团队的期待”并制定公约和坚持计划。
0 H! f0 p( C' v2 p; t8 o" X

    我们期待引导员是一群积极向上、共同促进、相互激励的伙伴,期待他们在其中收获、进步、成为更好的自己。
    26日-27日,各片区引导员自行组织团建,温江选择了骑行绿道,郫县则在草坪谈心,双流的老引导员们设计了独特的校园寻宝。这是之后将一起工作的伙伴友谊的开端。
    3月29日,第一场宣讲会在民大展开。这学期宣讲会不同于以往的一大亮点是:各片区引导员自己设计流程并执行,萤火则作为后盾。
    在引导员自导自演的第一出戏上,印象最深的是一个跨片区过来的姑娘:川农温江校区的张晓。她是第二届引导员,也是这一期川农的顶梁柱。她说:我从来没听过宣讲会,我是来学习的。这场宣讲会我收获到了关于流程设置与内容安排的很多东西。
0 A5 I% m' C) r

肆月,储备和惊喜,引导员学院上线、团队宣讲与审核平稳的展开

    继3月第一场宣讲之后,各高校的宣讲会在4月密集铺开:8日川农、西财和川大、12日西华和电科、14日西交。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风格。
+ t( Y% A  c- l- g) E* S
  |7 S. G: B! b, v
    规矩周到的民大场,看重反馈,不仅设置了问卷给现场参与者,也在结束后集体花了最长时间总结、反思、建议;
    认真踏实的川农场,主持人张晓第一次介绍萤火的项目,却流畅自如,事后发现她提前查了资料写了手稿;
    成熟老练的西财场,定位明确,旨在传播教育理念,选择了卢安克和孩子们共同创作的歌儿,并阐述了小组式教学;
    高端大气的川大场,萤火11.0产品发布会的创意、引导员切身经历的分享、干练而切中关键的介绍,在这一天,吸引了附近的成信学生,也看到了引导员们的底气和勇气;
    用心正式的西华场,一如既往的手绘海报、提前试讲、统一服装,井然有序的分工、人气满满的会场、情景剧和参与式绘本体验的设计,让人感到温暖欣喜;
    集大成者的西交场,综合了前面几个学校的设计和反馈,去粗取精并加上了自己的创意,沉稳老练的主持和随机应变的搭档,在开场便通过手指谣和一图一故事呈现了他们心中走心有趣的萤火。
    除此之外,这一期,萤火还重磅来袭了另一场别样宣讲:支教青年说。
    与其说宣讲,不如称它为分享。我们和电子科技大学校团委合作,开放给所有大学生;我们邀请了5位嘉宾, 请他们从初心、团队、孩子、课程、个人几个维度分享自己和支教的故事;我们希望通过此提供一个平台,开阔大学生的视野,让他们畅想教育的更多可能。
    除了梦想画室的如风,其他四位均为萤火往届志愿者,他们有的已工作数年并关心公益,有的正在教育行业,有的还是研究生,他们因着一个点和萤火发生连接,又各奔东西,再由这根线重新穿起,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过去的“影响”,也期待着自己能创造未来的“影响”。

    这个周期,我们从“没有周末”发展到“没有节假日“。
    4月2日-4日,清明节,每天9:30-21:30,小南街28号,是引导员们的修练场。这是引导员学院启动以来第一次干货十足的密集培训,也是参与度最高的一次。这是一场深度的工作坊:从个人探知到理解团队,从体验夏令营一日活动到梳理理念与方法,从参与者到试课带领……这几天,大家靠得更近、聊得更繁、思考更细。* K& ]7 b) B/ x! M
 
# i. ]" R# u2 s8 y3 X) w9 ~0 Z
    而我在其中看到了一枚渴望并敢于尝试的姑娘(下图)——她是这一届新加入的引导员,在小组试课环节,她带着本子,忐忑又有些镇定、生涩又有点牵强的带领,吸引了我的注意。他们组的试课内容是”课程设计脉络梳理“,这对于他们是全新的,当我听着她站在台上阐述各环节目标和整体逻辑框架,我看到了努力理解的心。

! G: L; x* ]8 e) |
    此刻,我想到8月份再见到她发言的情景,听到她清晰明了、坦然干练的总结补充,我看到了她显现的力量。后来,我写了一首诗:
”初见,你是灰色的。
有一刻,我看到你散发的光。
淡淡的,生长的能量。$ m8 ?( `% q8 |3 b! d1 G8 G
    最后来看一看大家投票的喜欢的环节吧!
 
    考验临场应变的一分钟演讲、万能实用的方法论ORID、好玩而发挥创意的绘本演绎赢得了最多引导员的喜欢。

    4月20日是团队招募结束,也是培训组课程组引导员日常工作的开始。
    培训组的日常工作包括:撰写游戏锦囊和培训整理;
    课程组则包括:每日读绘本练习、每周手指谣学习分享和绘本课设计。
    两个组都采取轮值的方式进行,并定期(一周为单位)线上会议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大家练习将体验转化为文字、将知道转化为传达到,也小有产出。
    我还发现大家发展出了一套高效线上会议制度的模式:会前通知及确认参会信息(时间安排、会前准备告知、参加者报名)—>制定会议规则(发言顺序、反馈口令get&over、完整表达后提问&建议)—>主体讨论—>总结及确认后续任务(会议记录、完善更新后的方案发布)—>补充及自由聊天。
    在经历过这样的模式后,再参与其它类型的线上会议,会对于有这样一帮大学生有这样的组织能力深感骄傲。
2 V* ]* u$ k& h- z
    除了以上总总,这个月,萤火还收到了一份“礼物”:3位来自SAP的国际友人进入机构提供大学生乡村冬|夏令营评估的支持。
    我们和他们相处了4周,在跟他们介绍项目的过程中自我梳理,也学习到了量化评估的思维,更重要的是终于有了一套项目KPI。可是,一直到这个周期尾声,我们都没有正式投入使用。


伍月陆月,生长,火力全开的团队面试和培训

    4月21日开始,引导员加入了三审团队的风暴!
    4月21日-24日,审阅策划书和报名问卷,106份团队资料,2-3人一组交叉评定;
    4月28日-5月4日,南充、绵阳、双流、温江、郫县共12场见面会,面试了85支队伍
    5月9日-10日,72支团队的教案及课程框架任务审核,最终通过了62支队伍
    进行到最后,已经是“乱花渐欲迷人眼”了。捡拾一些这个过程中记忆深刻的片段管中窥豹!
    往期的审核,收到的是动辄60+页的策划,仅仅是去年冬天30多支队伍的策划,我都没看完过。我会为此不安,因为不希望辜负每一个认真准备的人;但当我去挑选部分文字阅读时,却感到厌烦,因为千篇一律的“假大空”让人看不到真诚和新意。于是,这一期特意做了调整,给出了具体要求指引。而结果仍然是差强人意。在招募结束、下载整理完106份申请材料的那一天,在疲惫中,罗列了一份案例集、写给所有团队了一份反馈邮件。

    那一天,也收到了各种各样的回应:有人表示理解,有人表达关心,有人感到惊讶,有人奋力争取,有人在案例集中找自己的失误,有人说发现自己没意识到的部分……在细微的部分去支持人看见、改变,希望他们在每个过程中都体验收获,我怀着这样的心,尽力做着。
    引导员也在经历着这样的“被要求”。温江片区的引导员们,在这期审表中集体通宵了一回,事后了解到是前期工作出现了问题当时返工。我收到片区负责人胖胖早上5点发的结果邮件,也看到群里5点“胖胖说”。内容很长,有语重心长的教导、有就事论事的评论、有真实袒露的反思、还有简单明了的感谢,读着那段文字,看到承担、看到成长、看到期待的样子在靠近。
    在那个阶段,我死揪着引导员格式问题,还试过让一个引导员汇总所有信息,来回返工了不下5次。他叫黑熊,是这一期的新引导员,人在川北医学院,却主动而有热忱,时常问“有什么需要我做的吗”。宣讲会的阶段他尝试了联系南充的西华师范大学,希望在这个“预备教师”资源丰富的学校开一场,几经周折没有成功。见面会阶段,他又自行安排了绵阳团队的见面会,自费去绵阳面试团队。他说:出于公平,我想面对面的跟他们聊一聊。
    萤火史上从未有去成都以外地区开展见面会的情况,这一期,南充的引导员创造了新历史。
    我被他感染了,也自费跑了一趟绵阳。那一个下午的见面会并没他预想的那么顺利,他有些沮丧:感觉他们不够重视。他是冬天某支自发组织团队的队长,并不出众,甚至觉得有点自大,但在审核通过后,他发了一封邮件问“我们团队哪个点得到了你们的认可”(这大概是唯一一封询问通过原因的邮件了),在里面他表达他自知团队很多的不足,很好奇是否有哪个点打动我们。见面会那一天,他又问了我,我坦言道:有些时候通过与否只在一念之间、凭了半点运气。再回首,却觉得像他们那样的新队无比宝贵,更觉得需要对第一印象保持开放。毋庸置疑,他的能力真的有待提升,但那股全情投入的劲儿,实在是难得。
    教案和课程框架部分,有一个新入眼帘的队伍让我眼前一亮:他们是川农爱心社的微光,格式很美观、内容很详细、也很“主题式营期”。但最让我惊喜的是,他们研究和学习了益微的课程设计思路。
4 `$ M: e! N' t! h1 ^
    5月13日开始的5个周末,是主体培训阶段。这期的模式依然是1+3+1,但每一部分都做了调整。
    队长工作坊,两天两夜,益微的强子主导,兔子协助,终于在经过两期的自主摸索之后,这次把内容连贯起来了:
( K. J2 }) E) o0 L) Z

    很感慨的是,最后的阶段,在一个个争先恐后“抢话筒”中,在一次次哽咽和落泪里,感受到青年人内在渴望被欣赏鼓励的心,体会到这些大孩子收获珍珠时刻的感动。
    接下来的三场课程培训都是采用1+1模式(1天理论+1天体验):梅馨和周敏的课程设计和性别课程、霍磊和陈璐的生命教育的理念和团体辅导方法、阿简和兔子的绘本基础和绘本课程一日体验。
    性别课程的纳入,是源于萤火农村项目设计了一套6课时的系列课《春蕾课程:长大的钟声》并制作了课程包,加之部分团队课程设置中有包含生理课/性教育课。这个培训,是带给大家怎么运用,更是奠定一个基础之理解设计课程(制定课程框架)的思路。
    团体辅导是延续了几年的培训,这期却是我第一次完整参与。对于大学生来说,简单的理解团辅就是主题游戏,而这次我们想让大家看到,这是一个参与式课堂的典范——带领者的角色是抛出引子、制定规则、提问和总结,课堂上的产出是来自于参与者自己。霍磊和陈璐通过不断的“每个生命的独特性”和不断的4F提问试图强化大家的核心态度,也不断让大家通过练习4F来体会和内化。
" ?# _: L) M/ c3 b* E) r! C$ g( F7 K3 W
    绘本也是连续了几期的培训,而这次在阿简的一日理论分享之外,增加了活动体验,让大家看到:绘本这么丰富,绘本还可以有这么多玩法。而参与者的确也收获到了一些方法,比如:读故事的能,怎么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怎样设计一堂完整的绘本课(这是反馈表统计中比例较高的几点)。
    最后一部分培训是安全和财务,这次我们邀请了赢在生存机构的木木做安全培训,涉及的内容包括CPR、包扎、地震逃生及应急小技巧,据现场同事反馈,这是一场实干的练习,节奏紧凑内容扎实。仍然是最后1小时兔子分享财务基本知识和报销相关事宜,内容细密且杂,吸收效果参差不齐。
    在4月SAP志愿者的建议下,我们将这期每次培训的反馈表中都加入了一栏“分享此培训给他人的意愿指数”,我们统计了一下5轮培训学员在这一项上的反馈,惊喜的发现,80%在8分以上(10分满分)。
  U" K) h" A/ x$ ^% Y
    紧锣密鼓的培训结束后,便进入了浩浩荡荡的签订协议和领物资的阶段,月末结束了行前最后一件事,紧接着就是实践夏令营的两个月了

' m: N* K; _$ X
柒月,行动,萤火和团队齐头并进做夏令营
' q3 [8 t  W2 e! O
    萤火行动,是在1月的年终总结会上脑洞产生的,在4月中旬开始对外发布,但实际的筹备期是在7月。原本计划在5月培训之前招募到合适的社会人士,却因为没上心宣传加报名者不符合基本条件而迟迟没有进展。夏令营地点倒是很快确定好:雅安天全县乐坝小学,这是另一家机构当时所在的项目点,基础一致一拍即合。
    而团队成员直到6月中旬才完全确定:萤火的三个工作人员、两个引导员、还有去年益微论坛上认识的伙伴,总共6个人,女子军。之后的半个月,大家在线上确定分工、敲定方案、自主准备课程,直到7月出发前3天团建和密集准备,然后,萤火行动在14日行动了!
    这是一次非物质夏令营,历时8天,1-5年级分成大小班,54个孩子,6个小志愿者(合作机构招募的当地大学生和中学生),每天早9点到晚8点。我们给它取名为“特别的你”夏令营,初衷是希望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发现独特的自己,主体课程从“我”出发,不断向外扩展:我的身体、我的情绪、我的朋友、我的家庭(家乡)、我与世界。每天下午的最后1小时,是兴趣小组的时间:自然创作、游戏去玩、生活宝典、绘本剧、音乐。每天晚上则是半小时的故事时间。
这个过程中,印象最深的故事就是:
    每天下午跟几个孩子玩自然创作,某次玩起拼字诗来,开始看到的是限制带来的艰难,还有对于“写诗”的无措;后来,看到了一个一个在自己世界里去了,静了下来;最后,“奇迹”般的,每个人都写出了风格迥异的诗,有人还豁然地落款“现代诗人王盛江”。大部分孩子对自己的“诗”很不自信、极力掩藏,但是,他们不知道,自己的诗里,有多天马行空的创意和乐趣。
    然后,延续上一次的拼字诗,这次跳出了“字”的限制,每个人改自己、改别人的诗,最后,有人拿着最终版本心满意足而归,有人至少踏出了“表达自己声音”的一步,有人继续洋洋洒洒出一个“保护自然”的藏头诗,有人看到自己更喜欢前日的版本……
    最后,作为自然创作小组的结营展示,大家一致同意,朗诵每人的原创诗。于是,有了最长的一幅诗卷。
    最后的最后,那个一直觉得自己的诗不好的姑娘,终于主动站到她的诗后面拍照了——当然,那首诗,是3个人的结晶呢。
树木低下看见神,
虫子爬上拥抱云。
美丽月亮告诉它,
回到地里找妈妈。
    如果没有她最开始的“树木低下看见神,明亮闪耀飞去了。”也就没有现在的这首。
3 [6 ?) Q3 T8 F3 j

    当然,还有一个学生的生活宝典课,他在一步步的带领下独立完成了一幅家乡地图,以及小志愿者们说的”从来没有这样子看过自己的家乡“;
    还有讲故事的时候,看起来乱糟糟的课堂突然的一抬头、一惊呼;
    还有课余饭后零零散散的孩子去图书角拿绘本看,渐渐形成自然的集体默读时光;
    还有引导4个主持人设计主持语,1个多小时他们有恼怒有心烦,最后拿到带着自己努力手稿的欣喜;
    ……
    这些都让我发现“自由”“表达”和“成就感”的力量,也看到人在这部分的缺乏和需求;小孩是,大学生更是。
: K2 r$ y$ S1 s6 T/ a
    各团队的夏令营在7月7日到8月27日之间渐替上演,我们也组成了一个督导小分队,挑选了部分团队进行走访。巡访小组由3个工作人员和3个引导员组成,共分成5条线进行:
    7月14日-17日,德阳线2支队伍;
    7月24日-26日,1支队伍;
    7月25日-8月6日,丹棱-马边-宜宾线4支队伍;
    7月22日-26日,贵州线2支队伍;
    7月29日-8月2日,南充线2支队伍。

! E" x2 e) C7 Q3 P
    访谈志愿者、参与团队会议、听课、了解环境、跟孩子聊天,这是巡访过程中大体会做的事。看到了努力尝试夏令营形式的队伍,也看到怀着“完美“的课程框架却面对现实孩子手足无措的队伍,更看到了普遍存在的展开或传统或随意课堂模式的团队,当然还有坚持语数外教学的团队。11支队伍中,有2支设计和执行都符合夏令营理念,有2支运用了小组式的形式,有1支框架符合夏令营但执行比较传统,其它6支离夏令营比较远了。
    巡访完后是沮丧而沉重的:得知大部分的课堂状态是无趣的、发现审核过程中的教案和框架只是”交作业“实际并没用、觉得并没有找到期待的人、感到支持团队是一个短暂而庞大的工程。 L& |6 h; g' o5 S- f& V

 
    另一位参与了萤火行动的引导员也说,就算清明培训时已经体验过、梳理过夏令营的模式,她还是在参加完这次夏令营后才真的有点知道夏令营是什么、可以怎么做。她说:对于团队,尤其是第一次去做的团队,在那么短的时间里理解夏令营真的很难,更别谈做到了。
    经历完这些,更感到任重而道远。

* n2 x" x+ {4 [/ `
捌月,汇聚,短暂的放松、收集意见总结梳理
1 U7 T# t5 ^  \, e7 E( V
    夏令营和巡访结束后,我们才终于松下来小半个月。有了一点时间休息、充电、外出学习,再回来继续未完待续。
    8月底断续开了3天项目总结会,从巡访、到项目定位、到发展方向,讨论出了以下结论:
    本期团队总体水平离夏令营的目标还很远;
    志愿者们普遍个人能力偏低,积累少、经历少导致视野窄;
    社团在教育理念和团队建设方面的传承性不高,因此项目每一届都面对新人,很难有质的提升;
    对于支教团队来说,方向一致的人、建立良好的团队氛围是基础也是关键,因此我们要调整面试方式和维度;
    初期要求团队做课程的价值不大,容易变成“假把式”,需要先给予团队充分的学习和准备时间;
    引导员如果要提供给团队有价值的支持,他们的能力需要更大的发展,而对应的是要制定针对引导员的支持计划并提高对引导员的要求;
    新队伍(非社团队伍)有更大的开放性和潜能,可以给予更多机会;
    区分夏令营和冬令营的目标和指向,前者是大众普及,后者则是深度探索。
  W5 N1 Z0 d3 N( M* y
    8月还做了一件小事,搜集引导员反馈。我们把他们加入时的期待和现在的收获做了个对比图,摘部分新引导员的说的话:
. T0 O3 ~5 e6 i- J0 S: [/ k
探索有质量的夏令营 - 萤火公益乡村夏令营结项报告 [萤火] - 透明才有公信力 - 心和基金会
9 J; P0 ^: n! o( P8 ^$ {

玖月,交替,紧锣密鼓状况百出的尾声
4 X" x& p8 u3 ^: F0 }$ [6 c
    9月10日,引导员总结会,由两个引导员设计流程并带领,总共10人参加。从“孩子可以教给我们什么”视频开始,是回首大家所做事的立足点,也是带给每个人激荡和思考。上午的主体是回顾项目周期工作,收到了对于引导员体系以及大学生项目整体的建议,比如:开展引导员纯内部建设的活动、制定更细化的团队审核标准、试讲要求更严更规范化……
    除了参与总结会的引导员进行了现场讨论,一位连任3学期、当时已在北京实习的引导员菲菲也写了一份个人视角的项目评价与建议,要点如下:
    寒假延续萤火行动,但组成成员为工作人员+引导员+大学生个体,把寒假行动升级为引导员和有意在来年做夏令营的个体的体验学习营;
    抓住一切机会渗透夏令营理念,比如在宣讲会上分享夏令营课程、志愿者基本素养(态度);
    课程培训结合线上和线下,线下侧重活动的体验,线上侧重理念方法技巧的传达,并将部分线上内容交由引导员执行;
    将队长工作坊之后的二次分享目标定位在提升团队凝聚力上;
    重视引导员的激励,给引导员根据服务时间和工作内容评级、办法不同的奖章。
% o& V* W6 m7 p4 |& T2 G# Y3 v0 ^/ b1 J$ B
    总结会的下午则偏向于个人梳理和与他人的联结:通过“过去-现在-未来”活动,回顾遗憾与收获、评估目标达成度、确立成长方向;再以“三行情诗”赠自己与伙伴。当最后一个个分享自己诗中的点滴,感觉这群人,不管继续以引导员的身份前行,还是挥手告别,都会以另一种方式相遇。这个“结束”不伤感。
在这次总结会上,引导员也第一次有了代表自己身份的徽章。

    这一期,我们没有让引导员召集各片区团队进行分享会,而只是通知全体团队参加9月11日的夏令营总结会。这次在之前总结会的基础上稍做了调整:
    定向邀请不同学校不同特色的团队——自发组织的新队伍、团队关系融洽的在校公益机构团队、课程框架出彩的社团队伍、以及跟当地建立多元接触的交叉学校团队,请他们各从新队挑战、团队建设、夏令营式课程、当地民情四方面来进行分享;
    关注前来参加的个体本身的诉求,提前搜集了参与者对于夏令营的评价值、之后个人动向、 困惑等信息,针对性地选择并确立现场讨论问题;
    分享了萤火行动的探索与发现。
    总结会共38人参加,在开放空间环节,集体投票选择关心话题的结果,记忆深刻的是长热不衰的“定点支教的价值”、“如何处理和孩子关系”,以及周期特色的 “如何处理情绪”。

    归还物资和团队报销的统一安排是在9月12日-14日,这个过程实际却因为票据问题延续到月底才基本完成。缺票、票据不规范是每期报销环节的主要问题,而每年的处理方式都是给予团队更多时间去找到可代替的等额票据,这一期依然沿袭了以前的操作办法。
    但是,期间发生的一些事件,让我们反思:这样做真的有价值吗?
    这个问题,再往前回溯,便是更深的思考了……e9 n- c# G) {- K

PART THREE

思考·我们的位置在哪里
    记得我来萤火第一个月,冬令营招募宣传不够,报名团队数量很少,我们讨论延期招募或者其它方式时,我有一种很颠倒的感受。后来,我渐渐清晰,是因为我们把自己的位置放低了。
    这一年多来,总感觉团队和我们的距离飘忽不定,总觉得他们视参加培训提交反馈为必须完成的任务,呈现出的结果便是:内外不一致、做表面功夫。
    不断的,我们在理清自己的角色:支持者。支持,不是像保姆一样为对方事无巨细地考虑,也不是权威要求对方必须做这做那,而是理解对方、尊重自己、一起前行的伙伴关系。我们希望大学生自主、自发地学习,希望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忠于自己内心,希望我们建立起平等的关系。一起走,是真实地看到彼此的特点(优势或局限),相互理解、给予反馈,共同创造。
    而萤火与团队有种天然的不对等:萤火给团队提供资金也提出要求,团队担心得不到萤火的支持——这似乎是普遍的资方与受资方的拉锯。我不禁想到,在我对于项目有很大的困惑、沮丧和失望时,曾很想要跟心平聊一聊、寻求建议和支持,最后阻碍我做出这一步的是“心平是资方”这个概念牵连的一系列想法和担忧、羞愧。
    如果我们希望和大学生建立我们期待的坦诚一致的伙伴关系,如果我们期待大学生面对我们时信赖放松,那么,先检视一下我们在心平面前的状态:是不是真诚、无畏、有底气。然后,再来看技术:如何选择有效的方式。
    更多地和团队互动、了解他们的现状;更多地分享资源、搭建学习平台。这是这个周期过后,我们想改进的方向。第一点主要期由引导员实现,第二点则会对应到招募程序做一些调整。


评估·让效果呈现
    这个项目一直以来给我的印象是:时间紧、任务重,被事务拖着前进而少有思考。这让人在每个周期的尾声都会进入一种疲乏和松散期:知道有很多事还可以做,却没有动力行动。出现这种现象,一是因为前面密集期“没有休息够”的感觉延续下来,二是源于对项目的效果没有量化性考核带来的空洞和无意义感。
    这个周期,因为SAP的几个志愿者的加入,项目有了一套简单版的KPI体系,里面涉及到志愿者培训参与量、志愿者培训出勤量、志愿者培训出勤百分比、培训总时长、培训全勤率、培训质量评估、外部培训师评估、农村学校数量、农村学校二次参与比率、农村学校未来二次参与夏令营意愿、引导员对志愿者的评估、志愿者人均培训开销、培训学员人均培训开销、每日培训开销、农村儿童人均开销15个维度。外部培训师评估、农村学校未来二次参与夏令营意愿和引导员对志愿者的评估3个维度还未进行细致的衡量,因为这几个部分还需要在操作上再细化,比如:在每次培训后除了邀请参与者反馈,也即时的就该次培训进行评分;在引导员工作指引上再列出更清晰的评价团队的标准;设计给参与夏令营孩子的问卷,或者建立夏令营结束后跟学校的回访机制。志愿者人均培训开销、培训学员人均培训开销、每日培训开销、农村儿童人均开销4个维度是以一年为单位衡量的(因为预算是一年整体计划)。
    这是一个开始,通过量化的数据可视化项目进展,但是,就项目目标的具体实现情况这一角度来看,仅仅是KPI还不够,还需要更细的、切合到项目目的的结构化问卷测试。
  e7 r' ]3 e# {1 w5 _1 c
2 g8 _) i8 ^! t2 p. L0 ^; D
展望·路漫漫其修远
    时常在开会时进入到“还是项目定位的问题”这一点, 然后无奈、沉重,感到有一大摊子历史遗留问题待处理,而一方面觉得不是自己的责任,另一方面觉得承担不起这么多。但是,欣喜的是,每多一次挪时间来梳理项目,就多了一份信心与动力。
    在这个周期的尾声,我们用“团队画布”的工具第一次完整、正式的梳理了项目——
    宏观目的
    1、通过组织和支持大学生开展冬夏令营,促进其个人成长;
    2、通过多元的冬夏令营活动,让小学生受众在探索和参与中获得全面的发展。
    一年目标
    1、通过团队合作开展冬夏令营的方式,促进青年发展自我认知的意识,独立思考的能力,对教育的理解与思考;
    2、通过团队合作开始冬夏令营的方式,促进小学生对阅读习惯的养成,发现和创造美的意识,观察、发现、思考与行动的能力;
    3、通过培训,普及夏令营概念,梳理一套冬夏令营系列课程框架,并完成3个主题教案(1个/天)。
    价值观
    开放、包容、接纳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存在,都有可以激发的潜能,并对美好的向往。
    角色与技能
    1、传播人员,进行线上传播管理、线下宣传,需要相关专业技能;
    2、课程人员,设计课程框架、具体主题课程教案、试讲标准、示范课带领,需要学习、沟通、表达、专业知识;
    3、培训人员,工作坊和课程培训、引导员培训、片区培训的设计和评估,需要调动氛围、时间管理、逻辑框架、表达、提炼总结和应变的能力;
    4、整理人员,做文件归档、记录课程和培训资料等工作,需要整理归纳、记录和逻辑条理能力;
    5、秘书部,执行项目日常工作,比如,发邮件、签到、KPI记录、团队日常联系,需要耐心、沟通、表达和办公软件能力。
    规则与活动
    1、项目常规执行(招募、宣传、审核、培训、发放物资、跟进)
    2、及时阶段性评估和总结培训结束营会结束、招募结束
    3、以一年的周期,完善更新项目定位和设计(理念、执行方案)
    4、与相关同事同步项目的设计和进度,达成一致
    这代表了那个阶段我们两个项目人员对大学生乡村冬夏令营项目的共识,也包含了我们对项目的期待。这两年,是项目的动荡时期,每一期都有新的变化。这一期的突出变革是招募体系和培训机制,下一期则将在课程上做系统的探索。
    在经历过两年从40支到60支团队的支持规模后,我们开始反思如何实现数量和质量之间的平衡。今年是一个好的契机,几场60人培训且整体效果评价还不错的经验让我们觉得夏天60支团队是可行的,而7月萤火行动的反馈让我们觉得深度的了解和执行夏令营是很重要的。因此,目前我们找到的平衡方式是:夏天做针对团队的夏令营推广培训,冬天做针对个人的夏令营课程探索;冬天收藏、做质的储备,夏天外放,做量的铺展。我们也觉得这样可以形成一个小循环:夏天的少量志愿者汇聚起来、进入第二阶梯(引导员学院)的深造、亦作为冬天整理总结的生力军;冬天通过小而精的支持诞生的课程实验则补充至夏天的队伍。
    我们也重新对课程进行了重组:颠覆过往两年形成的模式(运用外部成型却彼此独立的课程资源),从源头(目标)出发,串联关键点,从而形成了我们提倡团队做的有系统的课程架构。这是一个由一个绘本贯穿,聚焦在阅读、美感、探索三板块的课程体系,我们把它取名为“玩书”。对应到课程的培训,为了让参与者在更深入的体验中理解课程思路并学以致用,我们计划在冬天的周期里设置3板块3条线平行进行3场体验课培训。这个构想是全新的,这直接导向我们开始自主设计课程。
    而KPI的正式投入使用,也是在这个周期结束后。从下一期开始,KPI将纳入项目组的日常,作为一项习惯。我们也将在现有的KPI基础上,针对引导员学院部分所需进行调整,同步进行运用。


【尾声·继续一起成长】
    写这份报告的这半个月,对项目的动向又有了质疑,更多想法冲击着,让我们对项目的设想又有了变化。这让我很确定:是时候了,萤火需要从根本上做出改变。而这,不仅仅是项目组的事,需要的是全体同事的贡献。
    当我写完这份报告,心中突然有份安定和力量:我知道这个项目落后了好大一截,我也看到它的历史和局限,我更明白理想背后承载的工作量。这让我多了一点接受,就像面对自己的不优秀之后有了学习和行动的方向一样。
    加油。
  评论这张
 
阅读(370)|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